用戶登錄熱點新聞 |
||
這些經典的上海設計,背后的設計者終于找到啦新聞來源: 發布時間:2019-07-29 09:32:00
▼▼▼ 1963年,19歲的趙佐良從上海輕工業學校造型美術專業畢業,被分配到生產百雀羚的上海日化二廠當美工。
這款約誕生于1980年代的 百雀羚經典包裝 目前還沒有找到設計者 /姜慶共 提供
很快,他被抽調到輕工業局下屬的食品日化公司“美工組”,拜老一輩設計師顧世朋為師,對食品、日化產品的包裝進行設計創新。 1965年,21歲的任美君從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的工藝美術裝潢設計系畢業,進入外貿局下屬的上海廣告公司工作,對出口商品進行廣告和展覽的設計。
為中國輕工業品進出口總公司設計的 1981年年歷卡封套 /任美君 提供
自從1949年以后,當時的上海逐漸從一座消費型城市轉型為生產型城市。 由于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沒有了貿易和進口商品,諸多生活用品不得不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去設計、制造。 隨著輕工業的發展,“上海制造”在全國得到認可。
“父輩的設計”展覽海報 /姜慶共 提供
不過當時流行這樣一句話:“中國的產品是一等質量,二等包裝,三等價格。” 為了扭轉這一情況、擴大出口創匯,上海設立了與設計相關的學校、專業,輸出專業人才。 趙佐良和任美君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踏入設計領域的。 他們和師長、同事們一起,用手繪的形式創造出了一系列經典的實用設計。
顧世朋與趙佐良的師徒合同 /趙佐良 提供 (點擊圖片可放大)
這些出口產品的包裝上大都印有英文,然而通過“出口轉內銷”,出現在了上海乃至全國人民的日常生活里。 他們的設計也通過消費和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產生了價值。 只是當時,“設計師”這個稱呼還不為人所熟知。 “在工廠里,我們被稱為‘美工’,與木工、電工一樣。”趙佐良說。 “以前設計師都是無名英雄。我們在設計稿上是不能簽名的。”任美君說。 直到數十年后的今天,許多我們熟悉的日用品,它們的包裝設計者的名字才一一被揭開。
▼▼▼ 蓓蕾護膚脂 包裝設計:顧世朋(1925–2008) 上海家用化學品廠,約1960年代
/姜慶共 提供
“蓓蕾鐵罐上的那朵花是顧師父的手繪作品。當年的設計前輩都有很扎實的繪畫功底。” 1964年,趙佐良親眼見證了師父顧世朋設計蓓蕾的品牌形象。
1970年代后期 顧世朋(右)與徒弟趙佐良 /趙佐良 提供
顧世朋出生于嘉定安亭的一個書香門第。作為設計師,他的職業生涯起始于上海新亞藥廠廣告部。 雖然并沒有接受過高等美術訓練,但他憑借天分和努力,成為了上海日化黃金時代的締造者之一。比如著名的美加凈品牌,就是由他設計的。 1962年,顧世朋根據“美凈”的諧音,為即將出口的新型牙膏設計了外文商標“MAXAM”。
顧世朋為美加凈牙膏 進行了品牌設計 /趙佐良 提供
這個商標不僅字體獨特,而且無論從左到右還是從右到左,字母排列次序都是相同的。 “美加凈”一經推出,很快成為當時我國輕工業出口產品中注冊國家和地區最多的一個品牌。 此外,顧世朋對于上海設計的另一個貢獻在于,60年代他與錢定一牽頭組織了食化公司美工組,抽調基層工廠美工,一起對食品、日化產品進行設計創新。 我們下面會說到的芳芳爽身粉、泰康牡丹餅干聽等經典包裝設計都是在這個美工組誕生的。
▼ 詠梅香脂 包裝設計:趙佐良 上海日用化學品二廠,約1970年代 /姜慶共 提供
“‘詠梅香脂’的包裝是鐵盒。我在設計中利用了材料本身之美,在銀色馬口鐵材料上印上一層透明黃色,使之變成金色,勾勒出紅色花形和黑色樹枝。” “整體盒形上白下紅,色彩非常強烈,金色勾勒也使圖案顯得更加精致。”趙佐良這樣回憶自己當時的設計思路。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這款冬季護膚品采用了毛澤東的《詠梅》詩詞作為品牌名。 趙佐良記得,當時還設計過一個大瓶裝的護膚霜標簽,叫“永紅牌護膚脂”,上面畫了延安寶塔山,有著濃濃的時代印記。
永紅牌護膚脂 標簽設計 /趙佐良 提供
▼ 春蕾雪花膏 包裝設計:倪常明(1923–1983) 上海家用化學品廠,約1970年代
/姜慶共 提供
這款春蕾雪花膏的包裝由上海美術設計公司的設計師倪常明設計。 春蕾是上海家化在蓓蕾之后推出的品牌,價格親民,趙佐良推測,可能是針對競爭產品而開發生產的。 倪常明是上海著名設計師,曾設計第一、二屆全運會標志,56個少數民族郵票,以及許多唱片封套和出口廣告。
▼ 芳芳小兒爽身粉 包裝設計:周伯華、劉百嗣 中華人民共和國制造,約1960年代
/姜慶共 提供
這個曾經家家戶戶都有的鐵罐,由食化公司美工組的周伯華、劉百嗣共同設計。 據同組的趙佐良介紹,上面的兒童形象是從照相館里找來的一張照片。 芳芳品牌后來發展成一個多品種、多用途的系列成套產品,由日化四廠生產。 芳芳產品的設計以周伯華為主,他與顧世朋、錢定一同輩,是上海資深的設計師。
▼ 泰康牡丹什錦餅干 包裝設計:錢定一(1915–2010) 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上海,約1960年代
/姜慶共 提供
這只餅干聽由泰康食品廠生產,取名“金雞牌”。包括牡丹花和“金雞牌”的商標在內,產品整體由錢定一設計、手繪而成。 受印刷工藝和成本的限制,上世紀60年代,產品包裝上的圖案、花卉和產品實物,全靠設計師手繪,不用照相機拍照。 錢定一擅長國畫、詩詞和美術史研究。因為繪畫功底深厚,他畫的餅干相當逼真。有一個時期,上海幾乎所有的餅干聽都是由他畫的。
錢定一手繪的餅干 /趙佐良 提供
▼ 農林牧副漁,生產牌火柴 平面設計:陳琪蕓 上海華光火柴廠,約1960年代
/姜慶共 提供
這套火柴貼紙由上海美術設計公司的女設計師陳琪蕓創作。 “市民每天都要用到火柴。因此設計師肩負著一種責任:通過這樣一小塊面積來傳達美育,提高大眾的審美。”姜慶共說。 “這套火柴貼運用了中國民間木板年畫的風格,專業度很高。在1990年代之前,所有的設計都是手繪完成的。所以讓人覺得有一種特別的‘手工感’。”
▼ 玉籫記,唱片 平面設計:顧宗賢 廣東粵劇院三團,中國唱片社,約1960年代
/姜慶共 提供
“在1950年代之前,中國的唱片基本上都是牛皮紙殼包裝。”姜慶共介紹說。 1958年,中國唱片社成立,委托上海美術設計公司對唱片封面進行設計,一直延續到1965年。 這張唱片封面由女設計師顧宗賢設計。
▼ 鵝牌內衣 包裝設計:任曉志(1922–1994) 中華人民共和國制造,上海,約1960年代
/姜慶共 提供
鵝牌內衣是五和織造廠的知名產品。自從1948年進入該廠廣告部工作后,任曉志負責了幾乎所有商標、產品包裝和廣告的設計。 在此之前,他曾在金門廣告公司工作;在南京路上的南洋襪衫廠一邊擔任美術設計,一邊當營業員。 “父親從小喜歡畫畫,基本上是自學,還有就是從工作中積累經驗。”任曉志的女兒任美君說。 因為在飯店櫥窗里看到任曉志畫的大廚端菜的廣告,五和織造廠的老板把他挖到了自己公司里。 此外,任曉志還為申寶記印染公司設計過花布、毛巾、被單等紡織品的圖案。 我們今天所說的“東北大花布”,其實很多當年是由上海設計師設計的。
1950年 任曉志為申寶記印染公司 設計的花布圖案 /任美君 提供
▼ 1978年年歷 平面設計:任美君、徐昌酩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總公司,1978年
/姜慶共 提供
“我從小看父親畫畫。”任美君回憶說,“我兩三歲的時候,他叫我寫字,都是寫一個字,畫一朵花,再寫一個字,畫一只小鳥。字和圖案一起教我的。” 受父親任曉志的影響,任美君和三個弟弟妹妹后來都從事了與藝術設計相關的工作。 任美君所在的上海廣告公司,每年要為外貿部下屬的各個進出口公司設計日歷和年歷片,發到各個國家大使館、商贊處,起到國家形象和對外貿易形象的宣傳作用。
1978年年歷封面 /任美君 提供
“設計這套年歷片時,文革剛剛結束,可以畫得雅一點了。”任美君說。年歷片上的人物由她手繪,背景則由同事徐昌酩繪制。 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當時卡片的色彩印刷、燙金凹凸和貼薄膜往往要由兩三家廠接力完成。 “那么一小張卡片,反映了當時印刷技術所能表達的最高水平。”姜慶共評價說。 “當時是套色印刷,要最大程度減少成本,用最少的顏色做出最好的效果。”任美君說。她從民族舞蹈《絲路花語》中獲取靈感,所設計的另一套年歷片就反映了這個特點。
為中國紡織品出口公司設計的 1980年年歷 /任美君 提供
任美君設計的“金邊娃娃”年歷片也為大家所熟悉。年歷片上的娃娃和背景所用的絲綢、花布是當時的出口產品,畫面由她布景。
為中國紡織品出口公司設計的 1977年年歷民族娃娃 /任美君 提供
這些年歷片當年相當緊俏,可以在大光明電影院門口換砂鍋。還有印刷廠的員工回憶,用一套年歷片作為交換,就能在紅房子吃一頓法式大餐。
▼ 光明牌大白兔奶糖 包裝設計:王純言(1946–1997) 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上海食品分公司,約1980年代
/姜慶共 提供
糖果罐上大白兔從蘑菇里跳出來的經典形象,據趙佐良回憶,由江愛周于1964年設計,是食化公司美工組“會戰出口產品”的成果。 這一形象后來變成了大白兔品牌的商標。 而這個糖果罐本身是專門為出口設計的,整體包裝的設計者是王純言。 “王純言自學成才,創作過不少連環畫、版面、宣傳畫。他特別擅長卡通繪畫,所以塑造了許多大白兔動態的形象,大量用于產品廣告。”趙佐良介紹說。
1970年代食品美工討論產品設計 站立講話者為王純言 后排左三為江愛周(也是鳳凰牌香煙設計者) 右下角右一為顧世朋 右二為張雪父(永久牌自行車商標設計者) /趙佐良 提供
“所以說,一個經典的品牌形象,一定是由多名設計師接力完成的。” 事實上,大白兔的形象幾經演變,為它貢獻過創意的設計師還不止王純言、江愛周這兩位。 比如展覽中另有一張1960年代設計的三喜牌大白兔奶糖糖紙包裝,上面的大白兔形象和現在糖紙上的很接近,但它的設計者還沒有找到。
三喜牌大白兔奶糖平面設計 公私合營上海愛民糖果廠 約1960年代 /姜慶共 提供
▼ 光明啤酒 瓶貼平面設計:陶佰欣 上海華光啤酒廠,約1980年代
/姜慶共 提供
這張光明啤酒的瓶貼曾在當年的包裝設計比賽中獲獎。 “圖案受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西方比較流行的光效應藝術影響,是非常時髦的設計。”姜慶共點評說,“設計師用圓圈漸變圖案,一是表現光影,二是表現啤酒的泡沫。” “由于設計附加在商品上,設計師當時還必須考慮到印刷成本,要控制在多少厘的價格里。如果多用一個顏色,可能價格就貴了。”
▼▼▼ 通過展覽,以下這些物品也找到了它們的包裝設計者。
光明牌牛奶巧克力 包裝設計:單秀華 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上海,約1970年代
/姜慶共 提供
▼ 學生牌日記通訊錄 平面設計:周智誠 中國上海,約1970年代
/姜慶共 提供
▼ 中國金魚 樣本平面設計:施福國(1935–2001) 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上海市土產分公司,約1970年代
/姜慶共 提供 ▼ 建筑積木 產品設計:佚名;包裝設計:尹家瑯 中國制造,約1970年代
/姜慶共 提供
▼▼▼ 然而,還有許多經典的日用品,它們的設計者有待我們去考證。你能為我們提供線索嗎?
小熊拍照玩具 中國制造,約1970年代 /姜慶共 提供
▼ 向陽牌保溫瓶 中國上海,約1980年代 /姜慶共 提供
▼ 海鷗牌205照相機 江西光學儀器總廠,約1970年代 /姜慶共 提供
▼ 紅雙喜乒乓板 上海乒乓球廠,約1980年代 /姜慶共 提供
▼ 茶盤 上海久新搪瓷廠,約1960年代 /姜慶共 提供
▼ 冷水壺,玻璃杯 約1970年代 /姜慶共 提供
▼ 煙缸 約1970年代 /姜慶共 提供
▼ 幸福牌紅茶朱古力 中國上海,約1970年代 /姜慶共 提供
▼ 上海市公交公司月票交款證 1978年 /姜慶共 提供
▼ 上海西郊公園導游圖 約1970年代 /姜慶共 提供
|
||